1.泸州天气情况如何

2.“8·”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银匠湾滑坡灾害

泸州天气情况如何

古蔺历史15天天气_古蔺最近一周天气

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东与重庆市和贵州省接壤,南与贵州省连界,西与云南省和四川省宜宾市、自贡市相连,北接四川省内江市和重庆市。全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永宁河、赤水河,沱江与长江交汇处。南北长184.84千米,东西宽121.64千米;东到重庆221千米,北到成都268千米。全市辖区面积12232.34平方千米。

泸州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泸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为连绵阴雨天气,多轻雾天气,而全年少有大风,多为0-2米/秒的微风。2016年,泸州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略偏多,全年光、温、水充足,属农业气象年景正常偏好年。年内高温、干旱、连阴雨、风雹、雷暴等气象灾害较常年偏轻;强降温过程次数和强度与常年基本持平;暴雨、洪涝发生次数多。

泸州的景点:

1、泸州老窖旅游区:泸州老窖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市区三星街国窖广场,拥有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73国宝窖池群”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双国宝,是泸州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酿酒作坊,是品味中国浓香型正宗白酒、探寻泸州老窖“四百年老窖飘香,九十载金牌不倒”传奇旅游胜地。

2、太平古镇:太平古镇位于赤水河南岸,隶属四川泸州古蔺县,幅员104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36000多人。太平古镇古称“落洪口”、“鹿平场”,后名“太平渡”,地处川黔交界重地,水陆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古风悠然,被誉为“赤水明珠”。古镇依山就势而建,商铺栉比高低,青瓦木楼层叠错落,若重庆朝天门,有“小山城”之美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泸州

“8·”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银匠湾滑坡灾害

1 引言

2014年8月18日凌晨5时30分,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顺和村九社银匠湾发生一起大型山体滑坡,造成29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土地损毁。由于灾前预警及时,采取提前避让、主动避让措施得力,11户42人无一伤亡。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1 气象条件

古蔺县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区内相对高差较大,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貌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造成地区气候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区内降雨量多集中在5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

2.1.2 地形地貌

调查区位于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貌上总体属于低山区斜坡地貌。区内地形总体特征为北低南高,滑坡区域标高约832~872m,相对高差约40m。区内南侧滑坡上部相对较陡,下部稍缓,地形坡度约15°~30°;滑坡体下方为耕作台地,台地前缘为缓倾斜切割形成的河沟;滑坡坡体多为林地及耕作地,植被较茂盛,坡体上有农户住房,坡顶距离乡村公路较近。

2.1.3 地层岩性

调查区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碎石土,推测为老滑坡堆积体,厚度较大,滑坡区域周围局部分布有第四系粉质黏土,厚度不一。下伏基岩主要为二叠系栖霞组石灰岩、梁山组砂泥岩和页岩,滑坡范围内未见基岩出露。

2.1.4 地质构造

本区在区域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滇黔川鄂台拗大娄山褶皱构造带,位于川滇和川黔径向构造带之间,区内断裂和褶皱极为发育。出露地层为二叠系栖霞组石灰岩、梁山组砂泥岩和页岩,岩层产状约335°~348°∠18°~30°。古蔺县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内地震活动较弱,造成的危害程度轻微。

2.1.5 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内滑坡前缘(主滑方向下方)有一冲沟,冲沟内流水为季节性流水,斜坡区内地表水主要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冲沟流水,地表径流主要由两侧及后缘陡坡汇入滑坡区内,冲沟内及斜坡上的大气降水沿地势汇入斜坡前缘低谷处发育的河沟中,该河沟为常年性流水,平均流量约为0.52m3/s,对斜坡前缘土体常年冲刷淘蚀,该河沟与滑坡体下缘高差约40m。另外,调查区内局部为水田。

区内地下水以上层滞水、孔隙水为主,由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上层滞水赋存于碎石土和粉质黏土中,孔隙水赋存于松散层碎石土和强风化砂泥岩、页岩中,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

2.2 地质灾害特征

2.2.1 灾害体特征

该滑坡位于古蔺县龙山镇顺合村9社,该滑坡在20世纪90年代曾发生过一次滑动。2014年6月18日早晨,在持续的强降雨作用下,银匠湾滑坡再次发生大规模滑动(照片1)。此次新发生的滑坡体后缘位于斜坡南西侧,高程857~872m,滑坡后缘形成了贯通的长约100m的弧形裂缝,土体下错2~10 m;滑坡体前缘剪出口位于斜坡中下部(北东侧)冲沟处,现已被上方下滑土体覆盖;滑坡体两侧可见平行张裂缝,裂缝宽1~7cm,局部已贯通;此次滑动区域横宽约100m,纵长约250m,滑坡体厚度2~10m;滑坡体积约1.5万m3,滑坡主滑方向约25°。该滑坡为小型土质老滑坡,其滑动形式为推移式,变形强烈部位主要集中于滑坡体中后部(照片2)。

照片1 古蔺县银匠湾滑坡全貌

照片2 滑坡体中后部强烈破坏区

2.2.2 灾害体成因初析及评价

(1)滑坡成因机制初析

调查区内斜坡地形较陡,斜坡上浅表第四系主要为老滑坡堆积的碎石土体且厚度较大是滑坡形成的内因,持续强降雨形成的地表水的冲刷和下渗是主要外因。地表水体下渗,增加了滑体重度,降低了结构面抗剪强度,滑体土沿堆积层内部的软弱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而形成滑坡。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是地形及地表水因素。滑坡处地形较陡;上覆第四系为老滑坡碎石土堆积体,地层结构较松散,力学性质较差;当持续强降雨时,斜坡上形成地表径流,地表水下渗,进入到滑体内一直到基覆界面,降低了滑面(带)的抗剪强度,增加滑体重度,造成土体内部结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滑坡的稳定性降低。

二是地层因素。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老滑坡碎石土堆积体组成,地层结构较松散,土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在地下水等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破坏,长期浸泡,局部土体易软化。

(2)滑坡分析评价

据现场调查,此次滑坡于今年雨季持续强降雨时发生,该滑坡为一老滑坡复活,滑坡所处斜坡此前即存在局部蠕动现象,稳定性一般;此次滑动后目前该滑坡暂无新产生的明显变形或继续滑动的迹象,但局部仍有蠕动变形,由于该滑坡为老滑坡堆积体,且堆积的碎石土厚度较大,在持续降雨或大暴雨的状况下有重新滑动的可能。

同时,在滑坡区域外侧右方的斜坡(滑坡体下方冲沟右侧),其下方靠近河沟处,坡度较陡,土层较厚,局部产生了滑塌,且可见数十米的拉裂缝,土体下错约0.3m。该斜坡中部有两土房,其院坝和墙体也可见裂缝,这表明滑坡体有向此方向发展的可能,若下方滑塌持续发展,对此该斜坡上两户居民将产生一定影响。

2.3 灾情险情

8月18日凌晨5时30分,龙山镇顺和村九社银匠湾发生山体滑坡,造成29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土地损毁1亩,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3.1 成因分析

(1)切割地貌发育,滑坡前后缘高差大。该点所处区域属低山区斜坡地貌,滑坡下方为耕作台地,台地前缘为河流,为切割沟谷地形;有一小冲沟从滑坡体下方穿过,坡体多为林地及耕作地,植被较茂盛,坡顶距离乡村公路较近。滑坡前后缘高差近50m,地形坡度约15°~30°。

(2)地层岩性复杂。滑坡区域推测为滑坡堆积体,堆积体以碎石土为主,厚度较大,滑坡周围局部分布有粉质黏土,厚度不一,下伏基岩为二叠系栖霞组石灰岩、梁山组砂泥岩和页岩,滑坡范围内未见基岩出露。

(3)地表水丰富。滑坡前缘有一冲沟,冲沟内流水为季节性流水,雨季时坡面上少量雨水通过岩土层孔隙裂隙渗入地下,冲沟内的大气降水则汇入下方沟谷河流中,该河流为常年性流水,与滑坡体高差近40m。

(4)地下水充足。区内地下水以上层滞水、孔隙水和裂隙水为主,由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上层滞水赋存于碎石土和粉质黏土中,孔隙水赋存于碎石土和强风化砂泥岩、页岩中,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较简单,强降雨极易使土体水分饱和并失稳下滑。若再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极易造成该滑坡下滑造成危害。

3.2 趋势判断

滑坡体主滑方向下方(斜坡右侧)为一冲沟,现冲沟内堆满了上方滑坡体滑下的碎石土,并在冲沟内形成了泥石流,大量土夹石携带沟两侧植被和农作物一起流向了下方河沟,对河沟产生了一定堵塞作用。目前,该冲沟上方泥土基本趋于稳定,暂未向下方滑动,据综合判断,该泥石流全部淤塞河道并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较小。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4.1 应急响应及抢险救灾

监测员王俊书和郭登华每天早中晚都在隐患点对确定的监测点位进行测量记录,雨天除在雨前、雨中、雨后监测外还分班24小时值守。2014年8月16日,接到古蔺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预警平台信息后,监测员立即将雨情信息传达到监测点受威胁农户,8月17日,泸州市境内普降大到暴雨,古蔺县最大降雨量为相邻的永乐镇达到174.6mm,龙山镇147.7mm。8月18日凌晨1:30,监测员王俊书在隐患点上巡查发现滑坡前缘出现土体变形开裂和垮塌现象,监测点位变化明显,他预计灾害可能发生,随即用半导体喇叭呼喊各农户按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撤离路线迅速撤离,沿着上下两条田间道朝滑坡体东方村民郭登书房屋院坝处集合,把负责联系人逐户清点、核对人员,帮扶老人快速撤离。凌晨2:00时,隐患点上的15户65人已全部撤离完毕,同时,另一名监测员郭登华立即将重大险情向顺和村委、龙山镇政府、国土紧急报告,镇上启动应急预案,凌晨3:10点,顺和村民兵、龙山镇政府、派出所及国土所工作人员陆续赶赴现场支援撤离避险,划定危险区,禁止群众返回隐患点。

4.2 应急处置

接到重大险情报告后,顺和村委、龙山镇政府立即启动防灾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撤离、抢险、安置受灾群众、现场警戒等工作,副镇长万其龙现场指挥,落实监测员王俊书、郭登华、村长王杰、国土所陈祖平、派出所民警分工负责对进入滑坡体的4条田间小道和1条机耕道进行封堵,防止撤离村民返回家中,村支书付行来领民兵和参与人员协调周边农户房屋对未落实临时安置的群众进行安置。

灾情发生后,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驻泸督导地勘单位赶赴现场,开展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加强巡查、排查及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的工作,并初步选定灾后重建住房地址。古蔺县政府领导率相关部门迅速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宿、有医疗,并发送了食用油、大米和衣物、医药等救灾物资,同时确定灾后重建方案和搬迁避让补助补助,受灾群众思想得到安慰,情绪稳定,对灾害重建充满信心。通过4个月的努力受灾的26户群众新建住房主体基本完工,春节前大部分能搬入新居。

5 经验与启示

(1)各级党委政府和防灾部门高度重视。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为践行这一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地灾防治集中专项整治,开展了大宣传、大演练、大排查、大整治。将地灾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对已排查出的地灾隐患点,逐点建立并落实防治责任制,市级以上监测点落实一名县级领导负责,县级监测点落实一名科级领导负责。逐级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处置,为本次成功避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监测预警机制。在转折性天气过程中,适时与气象部门会商,密切关注雨情变化趋势,动态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已形成自上而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发布机制。在8月18日古蔺县龙山镇顺和村九社银匠湾滑坡发生前,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气象部门雨情通报,密集动态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预警信息迅速传达至古蔺县龙山镇顺和村九社银匠湾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监测员,专职监测员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是本次成功避险的重要前提。

(3)建立基层专职监测员队伍。按照省厅要求,市、县政府建立完善了专职监测员队伍,并要求每个监测点配备2名以上专职监测员,每年对专职监测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专职监测员监测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在本次降雨期间,古蔺县龙山镇顺和村九社专职监测人员工作扎实。坚持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排查、巡查,按要求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巡查,发现险情后,及时发出预警,立即上报采用半导体喇叭、呼喊等方式要求灾害点上的人员按照演练的路线立即撤离至安全区,人们经常把监测员称作地质灾害前线宣传员、指挥员、保安员。是隐患点群众的生命卫士。

(4)严格执行“三避让”措施。一旦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果断按照预案组织群众提前预防撤离,8月16日至18日强降雨期间,全市就实施提前主动避让31处隐患点809人,其中古蔺县实施主动避让24处608人。8月17日,龙山镇雨量已达到147.7mm,17日下午黄昏时,顺和村九社滑坡监测点就做好一旦灾害来临,村民投亲靠友、就近安置、人员撤离路线、预警信号等准备工作。在夜间发现险情后,才能果断组织群众有条不紊地进行撤离。

(5)通过培训演练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意识。近年来,全市通过政府主导、部门组织、群众参与的方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避险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群众防灾识灾和自防自治能力大幅提升。发生地质灾害的龙山镇顺和村九社银匠湾地灾隐患点每年都由镇政府组织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应急逃生演练,灾害来临时,群众才能按既定线路迅速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