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东区13号天气_铁东区 天气
1.鞍山都有哪些高中?
2.鞍山之旅
3.到了冬天手总是裂口子怎么办
4.黑龙江勃利县历史
鞍山都有哪些高中?
鞍山的高中有:
1、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简称“鞍山二十四中”,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鞍山二十四中是鞍山市教育局直属高级中学,是鞍山市教育科研基地。
2、鞍山市矿山高级中学:
鞍山市矿山高级中学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东矿街259号,学校始建于1980年,是由鞍钢矿山公司投巨资兴办的一所高级中学,1999年8月划归地方政府,隶属于千山区教育局管理。
学校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体育馆、多媒体电脑室、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食堂、浴池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备,是鞍山市教学设施较先进的一所普通高中。
3、鞍山市新元高级中学:
鞍山市新元高级中学是辽宁省鞍山市的一所私立中学。新元高中2010年停止招生?此前,鞍山市已下发了关于从“2010年开始,新元高中停止招生”的规定。
这也是按照国家及省市相关文件的要求,分步骤实现把此类高中办成免费的公办优质高中,彻底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逐步实现高中义务教育。
4、鞍山市千山高级中学:
鞍山千山高级中学,位于鞍山市立山区玉田街27号。1995年,由原一中校长、鞍钢高中首任校长——知名资深教育专家王付全董事长创建,是经鞍山市教育局批准并由辽宁省和国家备案的全日制民办高中。
5、鞍山华育高中:
华育高中位于鞍山市铁东区湖南明达地区,是一所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连续三年被市教育局授予“优质民办高中”称号。
学校成立16年来,秉承“求真、启智、健体、尚行”的校训,本着“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精彩绽放”的教育理念,为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应其成长、培养其成功的优质教育。
百度百科—鞍山市新元高级中学
百度百科—鞍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百度百科—鞍山市矿山高级中学
百度百科—鞍山市千山高级中学
百度百科—鞍山华育高中
鞍山之旅
我来给介绍一下《鞍山》,旅行从现在开始.......
鞍山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钢都之称。因市南郊有一对形似马鞍的山而得名。鞍山市常住人口361万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三十四位(2008年)。东部、北部靠辽阳县,南部与凤城市、庄河县毗邻,东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辽中县连接。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阳市89公里,东距煤铁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连市308公里,西南距营口鲅鱼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盘锦市103公里。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10′——123°41′,北纬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长175公里,东西最宽133公里。总面积为9252.425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其中市区624.294平方公里 (铁东区21.451平方公里,铁西区28.784平方公里,立山区15.9平方公里,千山区558.159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台安县1393.9916平方公里,岫岩满族自治县 4502.057平方公里。长(春)大(连)铁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海(城)沟(帮子)铁路、海(城)岫(岩)铁路联接东西。大庆至大连的输油管道经过境内。公路成网,遍布乡镇,交通十分方便。
鞍山区号:0412
鞍山邮编:114000
鞍山市市花:金银花
鞍山交通
铁路
沈大铁路纵贯全境,鞍山与北京之间有夕发朝至的空调列车往返。沈阳北到上海、广州东的快车都经过鞍山,由沟海铁路折返回京哈线。境内辟有长大铁路、海沟铁路、海岫铁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盘海高速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线。
鞍山自然地理
地势地貌
鞍山市的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属于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山区主峰海拔931米,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97%。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32%。长(春)大(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杨塘村,海拔仅2米;平原面积约为2748.4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9.71%。
河流水系
鞍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前3条为过境河,后2条流源均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辽河系全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该河从台安县西佛镇达连泡入境,由新华农场的沟哨子镇出境,经盘山县入渤海。在台安境内河段长70公里,平均河宽200米,流域面积89公里。台安县境内还有台安县与黑山县的界河绕阳河、台安县与大洼县的界河外辽河以及小柳河等,均系辽河的支流。浑河源于辽宁省清原县长白山支脉滚马岭,流经抚顺、辽中、辽阳等市、县,于台安县黄沙坨镇朝阳堡村入境,向西南方向流至海城市西四镇三叉河汇入太子河,经营口入渤海。该河系海城市与台安县的界河。在鞍山境内河段长67.6公里,其中海城段31.6公里,台安段36公里,平均河宽140米,流域面积3107平方公里。太子河经辽阳县唐马寨入海城市高坨子镇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流至西四镇与浑河汇合。该河是海城市西部平原的大型河流,境内河段长34.7公里,平均宽123—150米,流域面积为3009.公里。源于海城境内的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以及源于鞍山市区的沙河、南沙河、杨柳河、运粮河均汇入太子河。大洋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两大内河之一。发源于岫岩县偏岭乡一棵树岭南侧,由西北流向东南,称偏岭河。在南流过程中,接纳境内的哈达河、汤池河、雅河、牛河、沟连河等,至哨子河乡哨子河街东与哨子河汇合,经马岭村王家沟东山头出境,至东港市入黄海。境内流长180.2公里,流域面积1968.4平方公里。哨子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另一主干河流。正源在三家子乡华山村北黑背区岔口,侧源在华山村西北胡家岭。两源在王家东山汇合称哨子河。河段长171.85公里,流域面积2155.03平方公里。其支流有牧牛河、石庙子河、青河、古洞河等河流。
气候类型
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春季(3月——5月)大风多,降水少,日照长,回暖快,蒸发大,湿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发生在此季,气温高而少酷热;秋季(9月——11月)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风多,干燥寒冷。鞍山所辖区域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距海远近)不同而有差异。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脐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台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几经变化,鞍山市或属于行政区,或属中央、或属省辖。对下基本定型于目前市管县体制。
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辽东郡。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两汉在今东北地区的县级行政建置增多。
西汉,今鞍山市境域属于幽州辽东郡;
东汉,今鞍山市境域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
三国和西晋(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
东晋·十六国(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其后一度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部分境域则为北燕所管辖。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际,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境域大部分为高句丽割据。今台安境域隶属北魏营 州建德郡广都县。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为高句丽所割,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收归唐朝统割。在今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分属河北道安东都府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辽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县数度易名,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东京路、北京路、易苏馆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隶属于辽阳路辽阳县(今辽阳市)。今台安县境域隶属于广宁府路望平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盖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辽东郡指挥使司辽中卫、海州卫、广宁卫、盖州卫。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别隶属于奉天府辽阳州、海城县、锦州府镇安县和盖平县、奉天行省东边道。
中华民国(1912一1949年)今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辽阳县、海城县;今海城市境域为海城县。今台安县境域为镇安县,后改为黑山县,后又设置台安县;今岫岩满族自治县为岫岩县。 1937年12月1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颁发403号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解放了鞍山。从此,鞍山人真正当家作了主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东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为中央直辖市。海城县、峋岩县隶属辽东省政府。台安县隶属辽西省政府。
1954年8月22日,中央政府决定,鞍山市为省辖市隶属辽宁省。城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辽阳专区。安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阳专区。沈阳市、辽宁省辽阳专区、铁岭专区和盘锦垦区。岫岩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安东专区。
1959年1月5日,经批准,鞍山市管辖辽阳市和海城县;同时撤消辽阳县建制,并入辽阳市。台安县为沈阳市所辖。岫岩县隶属安东市(1965年改名丹东市)。1961年4月29日,恢复辽阳县建制,辽阳市、县分置,均隶属鞍山市。
1965年,辽阳县、海城县划归辽宁省辽南专区管辖。1968年12月26日,撤销辽南专区,海城县划归营口市管辖。
1973年1月1日,批准鞍山市管辖海城县。1985年1月17日,决定,撤销海城县建立海城市(县级市)。1976年1月1日,批准,台安县由盘锦垦区改为鞍山市管辖,1985年1月17日,批准撤销岫岩县,成立岫岩满族自治县,1991年12月16日,批准将丹东市管辖的峋岩满族自治县划归为鞍山市管辖。
鞍山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建立鞍山市却很晚。半个世纪以前,鞍山无市可言,旧堡北为辽阳县所辖,旧堡南隶属海城县。1937年12月1日,按照傀儡皇帝爱新觉罗·博仪颁发的403号“敕令”,鞍山实行市制,正式建立鞍山市,成立伪鞍山市公署,原“满铁鞍山附属地”地方事务所长三重野雄,摇身一变为鞍山市市长,成了骑在鞍山8.3万人头上的太上皇。当时鞍山市的辖区,包括鞍山、立山两个满铁附属地和与辽阳县接壤的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后立山、八卦沟、长甸铺、大石头、后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个村屯。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83514人。
建市的第二年制定了“鞍山都邑计划”,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到1939年1O月,市区面积扩大到123.3平方公里,中国劳工也急剧增加,1943年全市人口达到30.6万人。鞍山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蒙上了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日本人住在铁东,不仅居住条件好,还用上了电灯、煤气、自来水。而中国劳动人民却住在条件极差的工棚区里,只有解放后,鞍山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真正过上好日子。
鞍山解放纪念日
1948年2月19日6时30分,东北第四纵队、第六纵队共5个步兵师,辽南独立一师和东北炮兵师等部队, 在完成了对驻鞍山国民党军队包围的前提下,发起了总攻。六纵队十七、十八两个师从鞍山西部平原经刘二堡沿公路向市区猛烈扩展。9时许,该部五十四团由陶官屯突入市内南部,并向转盘街(今市府广场一带)进攻。四纵队十师由市区东北攻克高地和贮水池,逼进对炉山。四纵队十二师和辽南独立一师从市区东南两面向神社山(今烈士山)、伪市公署一带猛烈进攻。10时许, 敌军全部被压缩在鞍钢白楼、伪市公署转盘街、对炉山3个据点。攻城部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分别攻下这3个据点。战斗到深夜12时结束,全歼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及矿警、地方保安团等总计1.3万多人,生俘敌师长胡晋生,国民党鞍山市长罗永年自杀身亡,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从此,鞍山回到人民手中。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政府决定, 把“二·一九”作为鞍山解放纪念日。
鞍山市辖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等4个市辖区、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代管海城市(县级市)。县(市)区共辖58个镇、7个乡、48个街道办事处。
鞍山市 面积9249平方千米,人口361万人(2005年)。
铁东区 面积 30平方千米,人口 49万。邮政编码114001。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
铁西区 面积 34平方千米,人口 29万。邮政编码114014。区人民政府驻人民路171号。
立山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42万。邮政编码114031。区人民政府驻北胜利路340号。
千山区 面积 503平方千米,人口 26万。邮政编码114041。区人民政府驻鞍海路28号。
海城市 面积2732平方千米,人口113万。邮政编码114200。市人民政府驻海州街道。
台安县 面积1393平方千米,人口 38万。邮政编码114100。县人民政府驻台安镇恩良路。
岫岩满族自治县 面积4502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1143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岫岩镇。
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鞍山旅游资源
千山
又名千朵莲花山,位于鞍山市东南18公里处,面积44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远在隋唐时期,千山就有寺庙建筑,清代中期,道教传入千山,相继建成了“五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等38处不同风格的庙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阁。
千山有景点300余处,按自然地形分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个景区。北部景点主要有无量观、龙泉寺、南泉庵、五佛顶和“小黄山”;中部景点主要有中会寺、五龙宫;西部主要景点有太和宫、斗姆宫;南部景点主要有香岩寺、仙人台。千山北部景区还新建了全周**院、惊险世界宫、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观,架设了五佛顶、小黄山两条空中客运索道和森林火车。在千山北部绣莲台景区内,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弥勒大佛威严正坐山巅。大佛身高70米、肩宽50米、头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观。
汤岗子温泉
是全国四大康复中心之一,位于市区西南部15公里处,面积为65万平方米。该温泉泉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温度达72℃,并含有钾、镁、氡、钠等30余种微量元素。用温泉水和热矿泥配合按摩、针灸、蜡疗及光电疗法,对风湿性关节炎、皮肤 病、外伤后遗症都有明显疗效。疗养院内环境优雅,风格独特。曾经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居住过的“龙宫温泉”和东北军阀张作霖修建的“龙泉别墅”均保存完好,使该温泉成为康复和旅游的胜地。
二一九公园
是鞍山规模最大的市级综合性公园,位于市中心东部,建于1950年,为纪念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日而命名。公园总面积78公顷,有儿童活动区、花卉观赏培育区、安静休息区、动物观赏区、水上活动区和东山游乐园。
玉佛苑
位于鞍山市二一九公园东侧、东山风景区脚下,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玉佛苑主体建筑高33米,宽66米,纵深58米,红墙碧瓦。2001年,又在西南角和西北角分别增建仿清建筑钟楼和鼓楼,更显其气势恢宏。殿内有重达260.76吨的“玉石王”雕刻成的玉佛,正面为高5.23米的释迦牟尼佛,背面为高2.66米的渡海观音,堪称世界玉佛之最。
药山风景区
药山系千山余脉,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北部韭菜沟乡、三家子镇、石庙子镇的交界处,距县城60公里,因盛产药材而得名。药山为清代奉天省的四大名山之一,与千山、凤凰山、医巫闾山并列齐名。药山山势高峻,由东北向西南起伏绵延10余公里,有大小奇峰40多座,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最高峰石花顶海拔889.7米。分为古城顶景区、清华观景区、梨花坞景区、石花顶景区和古战场景区等五大景区。现正在分步开发建设,已部分对外接待。
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鞍山海城镇东约40公里处,总面积38.3平方公里,分为8个景区、200多个景点,有大小山峰450座。该森林公园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称。园内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曾为古人类生活遗址,曾出土过猛犸象、披毛犀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洞内藏有“飞龙饮泉”景观,这种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岩溶洞穴景观堪称东北一绝。
鞍山物产特色
梨中“皇后”南果梨
南国梨为秋子梨系统,是鞍山地区主栽优良品种之一,栽植历史有百余年。树体健壮,幼龄树直立生长,成年树形开张,枝条多而粗壮。4至5年则开始结果,12年进入盛果期。连续结果能力较强,每个果台能结果3~4个,15年生单株产量150公斤左右。果形近圆形或扁圆形。进入成熟期果皮薄而光滑,果色呈黄绿色。色带有红晕,果粉很薄,果肉白色,肉质细,石细胞少,采后即可食用,脆甜汁多。经过15~21天后熟,果实底色变黄,果肉变黄白色,组织柔软细腻,糖分增多,风味香甜,浆汁较多,易溶于口,品质极佳。此品种母树为自然杂交实生苗,现仍生长在千山区大孤山镇对桩石村石门沟山坡上,树下一侧腐朽,另一侧生长正常。距母树约两米远处长出一株根蘖生长的实生南国梨树,有60多年,仍然保持原始野生针刺性状的枝条。因当时大孤山属辽阳管辖,在辽阳南部,故起名“南国梨”。目前鞍山地区有南国梨树数百万株,年产量3000多吨。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引种栽培,果品质量极佳,不仅风光于金秋,而且成为人们新年、春节的贵重礼品。198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良品种,获辽宁省农业厅颁发的优良品种证书。
海城馅饼久负盛名
海城馅饼历史悠久,早在清末,海城县内回族马德昌、汉族毛香伦两家专业经营馅饼。马家经营牛肉馅饼水扎面馅饼,毛家经营猪牛肉鸳鸯馅饼搅面馅饼,1920年,回民马富恩,马富春继承父业,在火神庙街路北开设马家馅饼铺;汉民毛青山继承父业,也在火神庙街开设山记馅饼铺。1939年,毛青山迁居沈阳,在沈阳火车站附近开设山记馅饼,海城馅饼从此传入沈阳,历经半个世纪,海城馅饼已成为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不仅驰名东北,而且盛名关内;不仅店铺经营,而且登上了宾馆酒店的筵席。海城馅饼选用上等面粉做皮,鲜猪牛肉做馅。猪肉选用前后槽,牛肉选用三叉、腰窝、紫盖。随季节变化选用适时鲜菜,猪牛肉比例肥瘦比例搭配合理,并放适当的料酒、盐、味素、面酱、酱油、鲜姜、白糖、香油、葱、花椒面、大料面 、海味等作料,另用丁香、沙仁、肉冠、桂子、香叶、边桂、肉桂、木香、山奈等10大香料煮水拌馅,精工细作,用平锅烙, 先而后底,做到两翻三烙,使饼呈金红色。初期,海城馅饼铺为招徕顾客,给就餐者奉送一小碗用糯米或大米煮成的粥,加糖, 用绿豆粉面勾芡,再放入百合、莲子、京糕、葡萄干、山药、青梅、红枣、核桃仁等8种副料制作而成的八宝粥。
岫岩玉雕甲天下
玉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岫岩被称为“玉乡”,岫岩玉以其质地细腻纯净、储量多而闻名中外。岫岩玉雕生产始于道光初年,岫岩玉雕以小件制品为主,如笔筒、镇纸、茶具、酒具、鼻烟壶、首饰等,销路多是各地玉器商。清光绪二十六年,当时县城南门里有玉器作坊,“列肆而居,日夜琢磨”,时称“玉器街”。清末,县内杨朝工、杨朝华、徐魁元等人分别在大连、营口、安东等地开设商号,专门经销岫岩玉器,除内销外,还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岫岩玉雕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不断推陈出新,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多次获奖,岫岩已成为全国玉雕工艺品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到了冬天手总是裂口子怎么办
冬天也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干燥的原因,手脚经常都容易干裂的,手的情况还比脚的更加的严重,有时候把那些皮撕下来的时候还感觉非常的疼痛,严重的话还会流血的,之前都是在擦护手霜的,可是现在作用越来越小了
解读:
干裂是由于皮肤干燥开裂。多于寒冷、干燥季节,发生于手、足,又称手足皲裂。多见于掌面、十指尖、手侧、足侧、足跟等处,可见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裂隙,轻者仅为干燥、龟裂;重者裂口深达真皮,易出血,疼痛,中医认为,治宜滋养肌肤润燥;
综合解析
手脚裂口子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皮肤里有一种皮脂腺,它在人体上分布得很不均匀,头皮上、脸上分布的较多,所以爱出“油”。而手、脚就不大爱出“油”;特别是手掌和脚跟,几乎没有皮脂腺。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皮脂腺的分泌也就随之减少,因此一到冬天人们总觉得手上和脚上干巴巴的不舒服,出现裂口子、流血。
手脚干裂是什么原因
内因
角层较厚,尤其在掌跖和足跟等部位特厚,因此易发生皲裂。掌跖皮肤无毛囊和皮脂腺,因此当冬季气温低和湿度较小时,缺乏皮脂保护的皮肤便容易发生皲裂。老年人、鱼鳞病和角化症等情况,造成皮肤干燥。
外因
物理性如干燥、摩擦、外伤等可促使发病。化学性酸、碱、有机溶媒等将皮脂溶解,皮肤失去润滑保护。生物性如真菌等感染后使皮肤角化过度,失去原有的保护能力。另外,某些皮肤病如鱼鳞病、手足癣、冻疮等均可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皲裂。
干裂后,可以贴胶布可取吗?
发生皲裂之后,在伤口处贴胶布并不可取。一旦胶布撕开,伤口可能会感染,病情反而更严重。
冬天手脚裂口子怎么办?亲身试过管用
温水泡脚,泡脚时间不要过长(控制在15-25分钟即可)。
泡完脚后直接涂抹玉裂康,草本制剂,其有散寒通络,润肤软角质,解决因风寒、干燥、化学及物理刺激、老年人油脂分泌减少导致的手部干燥、粗糙、皲裂、职业性手部干裂。现在,还有送脚跟保护套。
搭配脚跟保护套,再穿上袜子睡一晚上,第二天起来,就会发现好了很多。
手脚裂口子改变这些习惯
天冷要防寒寒冷干燥是导致手足皲裂的主要原因,防寒保暖对防治手足皲裂十分重要。减少接触冷水冷水的刺激容易让皮肤的皮脂分泌减少,从而导致皮肤干燥度提高,干裂程度增加。给双手戴副手套
不论会不会碰到水,戴上手套,可以有效避免接触洗涤剂。手套应戴得宽松些,感觉会比较舒服,也不容易引起刺激。
预防手脚裂口子
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老年人出汗较少,皮肤易干裂起皱,因此应特别注意手和足部的防寒保暖,经常用温热水泡洗。平时生活中还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吃油脂,多饮水,保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这样就可预防手足皲裂的发生。生活中要注意洗手足时避免用太多碱性过强的肥皂、碱水及其它洗涤剂。冬季常用温水浸泡手足。
在容易引起职业性手足皲裂的环境中工作时,应加强劳动保护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黑龙江勃利县历史
1.黑龙江七台河勃利县历史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
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民国三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置设治局。
民国六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
民国十八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
勃利县 (10张)
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
康德六年六月,将该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
康德十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
民国三十四年,东北光复。
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1970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
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 *** 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
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隶属合江专区。
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
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1]
2.请教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的历史沿革[编辑本段]概况 位置面积 面积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万(2002年)。 地形气候 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冲积平原。
境内海拔123--1008米之间,最高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顶,最低是安兴水库地面。 勃利县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气温变化急剧,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少雨多风。夏季6--8月份,高温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高温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气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区和丘陵区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前后。10月末大地开始稳定结冻。
冬季12月--翌年2月,气候干燥寒冷,晴好天气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仅占全年的5%。 县 *** 驻勃利镇。
邮编:154500。行政区划代码:230921。
区号:0464。拼音:Boli Xian。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恒乡、杏树朝鲜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满语“豌豆”之意),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民国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民国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将本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
勃利县隶属干黑龙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中华民国成立后,经过现场调查和履行呈请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
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后因县城遭匪患,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 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 *** 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
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
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
1992年,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脉西麓。北临桦南县,东接宝清县、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与鸡东县、林口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
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5万人,占 26.3%;满、朝鲜、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县 *** 驻地勃利镇。
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黄烟、亚麻等。工业有亚麻加工、钢铁、建材、陶瓷、机械、粮油和食品加工等行业。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铁路过境,并有鸡西至勃利、勃利。
3.勃利马场历史七台河名字的由来 七台河来自朝鲜族语言,在七台河建市之前,聚居在我市(现)勃利县杏树乡的朝鲜族居民称呼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为齐得和(音译)。
后来成立七台河市后沿用了这个说法,但在原来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改,音译为现在的七台河。 另外,流经现在老一百附近的“七台河”的确为一条河的名字,但这条河的命名是由七台河市的名字而来,并非由河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名字。
现在,由于历史变迁,在原来的七台河附近又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人们(根据 *** )把这条新的河流成为新七台河,于是就有了现在新老七台河只分。 城市概况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处于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双鸭山等五大城市群中心位置,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
七台河1958年开发建设,1983年晋升为省辖市,现辖3区一县,人口86万。 七台河市地理位置优越。
南与鸡西市、牡丹江市相邻,北接佳木斯市、鹤岗市,东连双鸭山市,西通哈尔滨市,周边有13个县、7个国营农场,城市总人口1100多万人。铁路交通便捷。
七台河市物产丰富。现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30多种,其中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三大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已探明储量52.6亿吨,保有储量17亿吨,并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
目前,七台河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培育了电力、化工、家具、机械、食品等一批立市产业。
七台河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境内拥有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34条河流和21座大中小型水库。
市区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桃山、仙洞山、万宝山成“品”字相拱在市区周边,万宝湖、桃山水库如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两端,在这“三山两湖”的映衬下,形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独特山水园林风光,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奥运冠军杨扬、王蒙成为全中国人的骄傲,“双叶”家具驰名中外,中国草笔堪称中国书画史上一大创举。近几年来,市委、市 *** 精心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一个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七台河市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业、娱乐、旅游、医院、学校、通讯等应有尽有。
境内总库容8亿立方米、总投资5亿元的桃山水库二期工程即将上马,竣工后,列全省第三大水库。全市现有3个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44.8万千瓦,七台河第一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是我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七台河市1983年11月晋升为省辖市,辖三区一县。 新兴区:红旗镇、新建街道办事处、北山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立街道办事处、河南街道办事处、缸窑沟街道办事处、新合街道办事处、越秀街道办事处、新安街道办事处。
桃山区:万宝河镇、桃西街道办事处、桃东街道办事处、桃南街道办事处、桃北街道办事处、桃山街道办事处、兴岗街道办事处。 茄子河区:茄子河镇、宏伟镇、铁山乡、中心河乡、岚峰乡、新富街道办事处、东风街道办事处、富强街道办事处、向阳街道办事处、龙湖街道办事处。
勃利县: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顺乡、恒大乡、杏树朝鲜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2005年,辖3个市辖区、1个县。
七台河市 面积6223平方千米,人口87万(2003年)。 桃山区 面积 74平方千米,人口16万。
邮政编码154600。 新兴区 面积 123平方千米,人口20万。
邮政编码154604。 茄子河区 面积1560平方千米,人口14万。
邮政编码154622。 勃利县 面积4466平方千米,人口37万。
邮政编码154500。县人民 *** 驻勃利镇。
七台河是一个新兴的煤炭城市。七台河矿区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
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发煤货场星棋罗布,铁路专用线横贯东西走向,通讯网络自成体系,交通、通讯十分便利。 迄今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黄金、石墨、膨润土等十余种尤以煤炭最为丰富,是七台河一大优势能源。
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三个稀有煤田之一尝花佰拘脂饺拌邪饱矛,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主焦煤产区和黑龙江省唯一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七台河煤田是由36个矿区组成的凹陷煤盆地,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外围分布几处小盆地。
境内总含煤面积1350平方公里,含煤20--50余层,总厚度20-30米。七台河煤田煤质优良,煤种齐全,灰份在10--40%之间,发热量在6000--8000大卡/千克之间。
主要煤种有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等,其中:焦煤及炼焦配煤为全国三大优质煤基地之一,占总储量的87%。七台河市煤田的划分传统上以桃山大断层为界,把七台河煤田分为东区和西区。
东区按矿区划分为13个区:新富区、富强区、铁东区、向阳区、龙湖区、北岗区、无烟区、铁南区、岚峰区、七峰区、鹿山区、十八里 区、铁西区。西区按矿区划分为8个区:新建区、新兴区、东风区、桃山区、新立区、青龙山区、桃七三区、牧羊地区。
外围有6个区:保安区、马场区、罗泉区、大义区、北兴区及龙湖外围区。 截止到2001。
4.七台河是古代的哪儿个国家七台河市历史悠久。
经考证,勃利平安古遗址和新兴区八道岗古遗址均属新石器晚期遗址,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七台河勃利地区古代是满族先人肃慎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区,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的祖先们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到了近代,特别是“9.18”事变后,这里几乎就是东北抗日斗争的一个缩影,日本、 *** 长期盘踞在这一地区, *** 领导的义勇军、东北抗日同盟军、中国人民革命军等对敌斗争风起云涌,在勃利县新近发现了日军60余年前的勃利密塞和平安原始部落遗址、马安辽金文化遗址,印证了七台河渊远的历史足迹。
5.黑龙江七台河勃利县姓王[编辑本段]概况 位置面积 面积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万(2002年)。 地形气候 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冲积平原。
境内海拔123--1008米之间,最高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顶,最低是安兴水库地面。 勃利县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气温变化急剧,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少雨多风。夏季6--8月份,高温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高温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气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区和丘陵区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前后。10月末大地开始稳定结冻。
冬季12月--翌年2月,气候干燥寒冷,晴好天气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仅占全年的5%。 县 *** 驻勃利镇。
邮编:154500。行政区划代码:230921。
区号:0464。拼音:Boli Xian。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恒乡、杏树朝鲜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满语“豌豆”之意),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民国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民国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将本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
勃利县隶属干黑龙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中华民国成立后,经过现场调查和履行呈请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
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后因县城遭匪患,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 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 *** 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
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
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
1992年,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脉西麓。北临桦南县,东接宝清县、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与鸡东县、林口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
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5万人,占 26.3%;满、朝鲜、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县 *** 驻地勃利镇。
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黄烟、亚麻等。工业有亚麻加工、钢铁、建材、陶瓷、机械、粮油和食品加工等行业。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铁路过境,并有鸡西至勃利、勃利至宝清、。
6.请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的历史沿革巴彦县-历史沿革 巴彦,原称巴彦苏苏。
巴彦,满语谓“富贵”;苏苏,满语谓“屯”,会译即“富贵的村庄”。早在周秦之际, 巴彦县 本处就为隶慎属地,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
19世纪中叶,随着黑龙江土地的大量开发,清咸丰九年(1859年)始招民兴垦,设治城为中兴镇(即今天巴彦镇)。清周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管理此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设呼兰厅为府,移治呼兰城,改呼兰厅为巴彦州。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巴彦沦陷,4月5日改为巴彦县公署,隶属为黑龙江省公署,为甲等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于9月成立巴彦县民主联合 *** ,11月成立巴彦县人民 *** ,初由滨江省直辖。1946年1月为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消,由松江省直辖。
1954年8月,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黑龙江省直辖县。1955年3月改巴彦县人民 *** 为巴彦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设绥化专员公署,巴彦县为其所辖。1960年4月划归哈尔滨市,1965年6月成立松花江地区专员公署,本县为其所辖。
1996年3月松花江专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7.七台河市前身是什么地方七台河地区,早在远古商周时代,是祖国古老民族之一肃慎族的地域。
肃慎族,汉代改成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 革末 革曷 ;辽、金、明称女真;公元 1635 年,清太宗改女真为满洲。汉代,挹娄臣属夫余(祖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吉林省农安、扶余县一带),而夫余隶属于汉朝设于东北的玄菟郡(今沈阳市东郊)辖,挹娄亦附属于汉。
公元 220 年至公元 226 年,挹娄摆脱夫余统治,直接与中原往来。 唐代,公元 713 年,唐玄宗册封革末革曷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 。
这个 地方政权在历史上也称渤海国。渤海国辖5 京、15 府、62 州、130 余县,七台河地区归属铁利府(今阿城迤东之地)辖。
公元 926 年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公元 947 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辽在今依兰县以东松花江两岸至乌苏里江口设五国部,越里吉(今依兰县治)为五国头城,七台河地区归属越里吉辖。
公元 1115 年,金灭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为路(相当于省),共设 19 路,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喇嘛庙)辖。
元朝创行省制,将胡里改路并入辽阳行省开元路(今辽宁开元县境内)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今依兰喇嘛庙),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辖。 公元 1409 年(明永乐 7 年),明朝 *** 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东岸特林地方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
七台河地区归属呕罕河卫(呕罕河即今倭肯河,卫址在今依兰县东)辖。清代, 1714 年(康熙帝 53 年)于三姓(今依兰县)先后设置协领、副都统及府、道衙门等军政机构,七台河地区归其所辖。
1916 年(民国 5 年),以桃山脚下的王霸砬 子河(今万宝河)为界,七台河地区分归依兰、宝清两县辖。 1918 年(民国 7 年),经吉林公署批准设勃利县。
从此,七台河地区由依兰县划出,归属勃利县辖。 1965 年 3 月 1 日, *** 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委根据 *** 中央、 2 月 2 日电示,下发《关于建立七台河特区的通知》,决定组建七台河特区。
同年 5 月 20 日,七台河特区正式建立,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七台河特区和七台河矿务局一体办公,属黑龙江省合江地区辖。 1968 年 4 月 20 日,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七台河特区革命委员会,仍属合江地区(佳木斯)辖。
1970 年 4 月 1 日,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批示下发通知,将七台河特区改称七台河市,隶属关系不变,为地辖市。 1983 年 11 月,经批准,七台河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是黑龙江省 10 个直辖市之一。
同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合江地区管辖的勃利县和宝清县的宏伟、岚峰两公社,划归七台河市辖。
8.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谢文东这个人呢历史上有这个人。
谢文东(1887年-1946年),原名谢文翰,满族, *** 陆军中将。1887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永甸村。以后全家迁入勃利县碾子河村。早年种地,养蚕等;1932年参加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任骑兵旅团长;后曾任民众救国军总司令、东北反日联合军军事委员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1939年3月在日军残酷讨伐下投敌。抗战胜利后,被国民 *** 委任为新编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五师师长、第五战区中央先遣军第三军军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等。1946年,所部被东北民主联军击溃;11月,被俘虏;12月3日,在勃利县经公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